人类听觉的产生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步骤,简要来说就是: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耳朵,然后听觉系统将其转变为电信号,通过听觉神经传送给大脑。
如上图,声波通过空气进入外耳(Outer Ear),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,称为耳道(Ear Canal),通向鼓膜(Ear Drum)。
鼓膜感知到声波引发的振动,并将这些振动传送到中耳的三个小骨头上。这些骨头叫做锤骨(Malleus)、砧骨(Incus)和镫骨(Stapes)。
中耳的骨骼会放大或增加声音的振动,并将其传送到内耳的蜗状结构——耳蜗(Cochlea)中。耳蜗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弹性隔断,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。这个隔断被称为基底膜,因为它是关键听力结构所在的基础或底层。
一旦振动使耳蜗内的液体产生波纹,就会沿着基底膜形成行波。蜗状耳蜗宽端附近的毛细胞可以检测到较高的音调,如婴儿的哭声,靠近中心的部分则能听到较低的声音,比如大狗的吠声。
当毛细胞上下移动时,位于毛细胞顶部的微小的毛发状突起(称为立体纤毛)撞上覆盖的结构并弯曲。弯曲使位于立体纤毛尖端的孔状通道开放。此时,听觉系统释放化学物质进入细胞,产生相应的电信号。
这些电信号因声音的不同而不同,经过听觉神经到达大脑,然后大脑把它“翻译”成一种我们能识别和理解的声音。一次听觉就产生了。